当前位置 : 首页 > 四大建设 > 平安弥渡
市域社会治理的彝家之声
  • 时间:2021-01-14 03:15
  • 来源:莽晓蓉 欧阳丽仙 李美芹
  • 作者:
  • 字体:【

深秋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走进大理州弥渡县新街镇上马台村,一道新颖独特的水上景观映入眼帘,老水车咿咿呀呀转动着,纺着上马台如今欢乐幸福的歌,流水潺潺,用石头搭成的小桥横亘中间,一颗颗水白菜随着水波而摇曳摆动,两旁是盛开的鲜花绿植……如此清新盎然的景色,来源于彝族同胞匠心独运的智慧,与周边热烈丰富的墙体文化一起,构成了上马台恬静幸福的农家生活图景。


上马台村,是一个半山区彝族村,相传南蛮王孟获每年探望姑姑时,皆在此地上下车马而得名,当地有俗语云:“上马台,上去下不来,骑着骡子滚下来”,形象地描述了原来上马台村交通的不畅。村民们长久以来的主业是传统的玉米和水稻种植,可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地势高,还存不住水,祖辈上靠天吃饭,“贫穷与落后”也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自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上马台村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奠定了基础,上马台村村庄治理和人居环境实现了美丽的蜕变。


聚焦支部引领,在配强配齐三支队伍共同努力

上马台村坚持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配齐配强调解队伍把群众基础最好、办事能力最强、处事最公平公正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分别选入支委班子、村理事会及监事会,实行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兼任理事长,将党员选入理事会成员,全面加强党对理事会的领导,确保乡村治理“不偏航”,把党组织的根深深扎进群众之中。

“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带领大家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发展之路!”上马台村支部书记、村小组长李文贵回忆着当初上任时的表态发言,至今仍满怀激情。他这一句朴实但却内涵满满的承诺,是对上马台村村民的初心。上马台退休老干部李发啟说:“李文贵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用了3年时间,便带着村民新修沟渠、修缮鱼塘挡墙,让村里农业灌溉有着落。”同时李文贵还把目光放到改良农作物种植品种、增加面积、改进技术上,在他的模范带头下,上马台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聚焦团结和谐,在矛盾排查和做好调解上群策群力

收入虽然增加,可上马台村因地处山体滑波地段,不利于世代在这里生存发展2002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马台村终于迎来了整村易地搬迁的机遇。可新的问题也来了,村民对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早已产生依赖,不愿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生存,群众工作遇到了瓶颈,致使搬迁工作迟迟无法推进。

群众的思想工作要从哪里入手?这些老房子怎么办?原来的土地怎么办?新地方条件怎么样?有什么新的生活来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马台坚持以党支部和党员为抓手,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召开村民大会,组织村民代表逐一分类做工作等办法,通过久久为功的破冰式做工作,村民陆续解开了思想疙瘩,项目很快推动,后续工作也处理得当。仅一年时间,上马台整村搬迁项目全部完成。

搬迁后,上马台坚持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作为重大的责任担当,把党的建设充分融入到村庄治理之中,深入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起了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实行党员+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农户分片负责制,加强日常问题矛盾排查、调解和监管,切实发挥党支部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开好“两个会,即开好群众会、纠纷调解会以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国家政策,公平公正落实政策,把决策过程变成尊重民意、化解民忧、维护民利的过程,使党的旗帜在每一个阵地高高飘扬,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村庄治理工作中。上马台村2002年搬迁后18年间村内实现零纠纷、零上访、零刑事案件真正做到了“琐事不出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上马台村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聚焦文明进步,在移风易俗和产业发展上齐头并进

“杨德,你是一个男人,如果连闯的勇气都没有,你怎么对得起这彝家汉子的名头。你更是一名党员,我们还需要你回来和我们一起,带领全村人发展呢!”这是村支部书记李文贵对常年在外务工却因生意不景气潦倒贫困的杨德所说的话,随即借给了杨德一笔发展资金,也就是靠着这一笔借款,杨德开始发展养殖,如今养鸡场存栏17500羽,年出栏量达到了4万多羽,年收入达到了13万元,真正走上了致富道路。

除此之外,杨德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给村民科普养鸡常识、义务指导养殖技术。每年村里举办火把节他都是捐款捐鸡每次村里搞卫生、修沟等他是最积极的村里党员包保他首当其冲,党员划片分区负责他总是挑最困难的片区。其中他负责的片区有一户是村里有名的邋遢户,脏乱差成了常态,家里物品到处乱扔,院里院外垃圾成堆,而且难做工作。他每天坚持边做思想工作边带着搞环境卫生,院外杂乱的棍棒,在他的手中变成柴火,堆放整齐。经过他的"调教和感化”邋遢户的名头终于摘掉了。


就这样,李文贵靠着一腔热忱,把“流动党员”变成“开路先锋”,在上马台村移风易俗、产业发展、团结和谐一家亲的道路上,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成立了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3户党员养殖大户,10户种植大户,1户野生菌收购加工坊,村里90%以上的农户发展起了养殖业,这些种养殖大户每年用工人数在1000人次以上,创造劳动力岗位价值10万元以上。

随着生活的逐渐改善,客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势头也在逐渐蔓延,上马台村红白理事会马上行动,要求党员带头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客事从简,类型从原来的9种减少至现在的3种,菜品也控制在10个以内。如今,勤俭节约、客事从简的新风尚已在上马台蔚然成风。

聚焦文化传承,筑牢社会治理思想基础上长期发力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彝族特色文化,打造更好的文化平台,上马台村充分依托民族村建设项目,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墙,改善村容村貌,营造彝村特色文化氛围;建设休闲文化走廊,为打歌对歌民俗活动提供遮风避雨场所;建设六角篝火塘,成为民族团结和谐的“向心圆”;建设彝族文化传承馆,为彝族饰品用品和彝族文化的展示搭起平台,形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为上马台村群众精神文明持续进步团结和谐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打歌、对歌、斗鸡、摔跤、拔河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全民思想文明共同进步发展。201912月,上马台村被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7月,上马台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县级优秀党支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风轻抚,落叶旋舞,在这清凉的季节,上马台却依旧充满着如火的热情。你听,彝家老媪坐在树下小哼着调子:感恩国家政策好,易地搬迁搭平台,整村择址迁新居,老村刹变新农村,如今政策好上好,再缮世居民族村,修沟修路修河道,美墙饰门安路灯,上马台自下山来,村容村貌焕然新,榆柳绿荫罩屋后,桃李红花艳堂前,袅袅炊烟篓恋篓,小巷深处鸡犬宁,新风新尚新气象,百姓安居又乐业,你种烟来我种蒜,养鸡养猪养牛羊,党员先行我跟上,共同致富奔小康……